細心的魚友觀察身邊人的事例,可能會發現這樣一種讓人困惑現象:給生病的錦鯉進行治療,治死治殘的魚遠比病死的魚還要多。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呢?
當愛鯉生病的時候,絕大部魚友會使用打針、下藥等方法進行治療,這是比較主流的一種方式,因為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使用藥物治療能使錦鯉好得快,節省 時間成本,而且還可以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惡化。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藥物對水質的影響,好心減輕魚兒的痛苦,卻產生了過猶不及的效果。
水,是錦鯉活著的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好的水可以讓錦鯉少生病或是不生病,小病可以自癒,大病可以轉為小病;反之,不好的水可以讓錦鯉無病變有病、小病變大病,百病纏身。
那麼,下藥首先就破壞了水質,破壞了良好的生化系統,而要重新恢復則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在沒有良好的水質條件下,魚兒病情的恢復將會變得更為緩慢,甚至是無法恢復。
其次,“是藥三分毒”!對人如此,對魚也如此。由於用藥錯誤、下藥過量,甚至是向更為嚴重的病症轉化,最終導致魚的死亡。而且就算不死不殘,由於藥物對魚兒機體一些肉眼看不出的隱性損害也是存在的。有魚友就觀察過,一些經過下藥、打針的魚兒,成長的速度會比其他魚兒要慢一些。
所以,當愛鯉生病的時候,有少部分人就不使用藥物進行治療,靠清潔過濾、更換底水、加大瀑氧等措施做好水,然後靠魚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去戰勝疾病。
不過,究竟哪種做法更明智呢?這事還真不能一概而論。
兩種做法各有利弊,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簡單地說哪一種做法更優,這是不嚴謹的一種態度。這兩種做法要靈活使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墨守成規,認死理,該用藥時就用藥,該不用藥時就不用藥,關鍵時候,確保魚的生命是第一原則,其次才是確保魚兒的健康。
本文取自 愛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