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美人魚妮娜 於 2019-10-9 14:49 編輯
飼養錦鯉日益走向大眾化,不再只是小眾的寵物。錦鯉體格健美、色彩豔麗、花紋多變、泳姿雄然,極具觀賞和飼養價值,發展至今已經成為高度人工選育培養,這種經人工培育的結果,給予當前錦鯉三個主要特點: 1、體型巨大化; 2、色彩亮麗化; 3、體質嬌弱化。 本文就針對第3個特點做稍加深入的討論。 大家都知道,微生物是充斥在所有自然生物身邊和體內的一種生物群體,以細菌、病毒、黴菌、噬菌體、立克次氏體等等為代表,其中細菌和病毒是會對錦鯉產生較大影響的兩種微生物群。
在當前的細菌群體中,對錦鯉危害較大的是“條件性致病群”。它們存在於所有養殖環境中,當水體正常,錦鯉體內的免疫系統得以對付它們時,錦鯉是健康的,看不出來它們的存在;可是當水體略加惡化,錦鯉出現緊迫、應激等狀況後,這些細菌就不再是錦鯉可以對付得了的,於是就會出現細菌性感染,充血、爛鰓、甚至死亡。
引進血統純正漂亮的錦鯉是所有玩鯉者的夢想,看見了喜歡的錦鯉,總是要買回來,壯大自家的愛鯉隊伍。這就涉及到本文要說的中心問題,兩群或多群鯉所帶來的交叉感染問題!
很多魚友說錦鯉應激與交叉感染完全是兩回事,切莫將其混為一談。進新魚的時候最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因為錦鯉在經歷長途跋涉的封閉式運輸後,身體狀態是處於虛弱的時刻。一路上的碰撞驚嚇、環境險惡會讓愛鯉處於極度戒備狀態,並產生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無力、體虛、腹瀉、充血等等,嚴重者會臟器破裂而死。這些都是應激現象,一般靜養加曝氧就能解決。 而交叉感染是比應激麻煩很多的事情。如果說處理應激是安撫錦鯉的情緒,那麼處理交叉感染就意味著和各種細菌打仗。交叉感染的發生,是在外因(引進新鯉帶來的新種細菌)和內因(錦鯉的免疫力低下,對許多微生物的攻擊不具備完善的抵抗力)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是躲不過逃不掉的,即使您漠然視之,也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要想平安渡過“新魚入池”關,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辦事,方可達到“安全”的目的。
這個客觀規律就是: 1、正視錦鯉是個“嬌弱的品種”,認清它們對多種細菌的抵抗力低下這個事實。 2、不忽視新的菌群會對它們造成較大危害,這個潛在危險。 3、管理好水體,讓愛鯉能充分的發揮出免疫能力,以維持自身的健康; 4、新魚必須完善的檢疫和適應後,方可與老魚合群。 5、選擇有品牌信譽的魚場購進新魚,魚場會為每條賣出的錦鯉做好檢查以及殺蟲殺菌工作後再發出。 有些魚商總覺得,我發貨,我發的是健康魚,就問心無愧了,於是就簡簡單單的“氧氣+水+魚+箱袋”四件套發貨了。但魚商不妨想想,買家在接到魚之前是什麼也無法做的,魚到家後的健康與否主要取決於魚本身的健康度和發貨時商家為魚做了什麼。
一些魚商可能會問,我還能做什麼呢?商家發貨時請勿純水發貨,發貨前應在水裡勾兌抑菌、抗菌藥物和抗應激藥物,這兩種藥物是必須的。
檢疫與適應的處理,推薦如下: 1)新魚單養3~4周,觀察它們,處置它們,包括合理的殺蟲、殺菌。 2)讓它們適應您家裡的養殖條件:水體的理化性質、微生物群體等等。同時讓它們對您家水體的菌群產生新的免疫能力(新的抗體)。這個過程在不同的養殖條件下是不完全相同的,有時甚至需長達1~2個月。 3)較為合理的做法是:在第一階段(轉水、殺菌、殺蟲)完成後的2~3周,開始用您家的“老水”慢慢地置換檢疫缸裡的水,以便這些老水中的細菌群體能逐漸被新魚認可(即對它們產生抗體);同時,也將新魚的水少少的回到老魚池(缸)中,讓老魚對新魚所帶來的菌群也能有所適應。這個過程大約也要兩周以上,讓雙方對對方所帶的細菌有較為完善的抵抗能力,這才能為合群做好充分的準備。 4)經歷了以上過程後,新魚已到家大約2個月以上了,此時可將它們合群混養,(混養之前,老魚新魚都要停食5天)但這並不是完全的放心期。合群的第一周裡最好再用“藥飼”(抗菌素類)對應,每天1~2次,同時觀察它們有無異樣,如果一切正常,才能算是放心的合群了。 以上處理方法,特別是在春、秋二季錦鯉抵抗力低時要更注意,稍有不慎,就會出現極為傷心的死魚事件。在此主要說的是細菌、寄生蟲的問題,最好能對新魚做幾次寄生蟲鏡檢(每週一次)確認無蟲後方可放心。
最後,不要過於害怕交叉感染。擔心是對的,但只要保持細心與耐心,做好轉移魚前的消毒轉水工作,做好魚池日常的飼育管理工作,相信就能避免了。
本文摘錄自[愛鱗說]
|